木红漆描金云龙纹椟竹管排箫
カテゴリ:
武备仪仗
時代:
清康熙
红漆描金云龙纹排箫,清康熙,通高33.7cm,宽35.8cm,厚3.3cm。管内径0.9cm,外径1.3cm。清宫旧藏。
排箫竹质,16管,管面各书描金律名,16管之律名按其阳律、阴吕分别排开。自左而右分别书倍夷则、倍无射、黄钟、太簇、姑洗、蕤宾、夷则、无射,两倍律、六正律皆属阳律。自右而左分别书倍南吕、倍应钟、大吕、夹钟、仲吕、林钟、南吕、应钟,两倍吕、六正吕皆属阴吕。16管之管径一致,但管长却各不相同,倍夷最长,应钟最短。其排列规律为两外侧者最长,向中间长度依次递减。每管之上端斜削一吹口,各管依长度不同而单独发音。16管镶插于形如茶几的木制套架之上。排箫通体髹朱漆,木套架两面以描金云龙纹装饰,“康熙御制”描金四字款位于16款律名下之正中,套架下部正中嵌圆环,垂五彩流苏。
排箫属边棱音气鸣乐器,清朝时为中和韶乐中专用。排箫在上古时期也称箫、比竹、凤翼。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,如《诗经·周颂·有瞽》:“箫管齐举,喤喤厥声,箫雍和鸣,先祖是听。”《尔雅·释乐》:“大箫谓之言,小者谓之筊。”1978年河南淅川县下寺 1号墓出土石排箫,墓主人为春秋晚期楚人后裔,排箫石质坚硬,色如汉白玉,共13管,长短不等,由长至短依次递减排列,这是我国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排箫实物。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两架竹制排箫,系用 3道剖开的细竹片将13根长短不同的竹管依次排列缠缚而成,形制与河南淅川县下寺 1号墓出土的石排箫相似,通体髹黑漆,彩绘三角云纹。排箫在汉代鼓吹和隋、唐各代的宫廷雅乐中均占有重要位置,盛唐之际还曾东传日本。古代排箫的形制与清代是有所区别的。唐、宋之前,排箫之音管从长到短依次排列,编结在一起,“其形参差,象凤凰之翼”。唐、宋以后,排箫逐渐演变成两边管长、中间管短的对称排列形制。
康熙五十二年(1713年),宫中开始大规模地制造乐器。用竹主要取自江南,仅箫、笛用竹,苏州和江宁两织造即备办了2,000根,后唯恐不够,又准备了5,100根。正如乾隆朝和硕庄亲王允禄在奏折中所言:“制造乐器则自康熙五十二、三年陆续颁付太常在案……康熙五十七年乐器俱已告成。”这件红漆描金云龙纹排箫很可能是这一时期所造。
排箫竹质,16管,管面各书描金律名,16管之律名按其阳律、阴吕分别排开。自左而右分别书倍夷则、倍无射、黄钟、太簇、姑洗、蕤宾、夷则、无射,两倍律、六正律皆属阳律。自右而左分别书倍南吕、倍应钟、大吕、夹钟、仲吕、林钟、南吕、应钟,两倍吕、六正吕皆属阴吕。16管之管径一致,但管长却各不相同,倍夷最长,应钟最短。其排列规律为两外侧者最长,向中间长度依次递减。每管之上端斜削一吹口,各管依长度不同而单独发音。16管镶插于形如茶几的木制套架之上。排箫通体髹朱漆,木套架两面以描金云龙纹装饰,“康熙御制”描金四字款位于16款律名下之正中,套架下部正中嵌圆环,垂五彩流苏。
排箫属边棱音气鸣乐器,清朝时为中和韶乐中专用。排箫在上古时期也称箫、比竹、凤翼。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,如《诗经·周颂·有瞽》:“箫管齐举,喤喤厥声,箫雍和鸣,先祖是听。”《尔雅·释乐》:“大箫谓之言,小者谓之筊。”1978年河南淅川县下寺 1号墓出土石排箫,墓主人为春秋晚期楚人后裔,排箫石质坚硬,色如汉白玉,共13管,长短不等,由长至短依次递减排列,这是我国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排箫实物。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两架竹制排箫,系用 3道剖开的细竹片将13根长短不同的竹管依次排列缠缚而成,形制与河南淅川县下寺 1号墓出土的石排箫相似,通体髹黑漆,彩绘三角云纹。排箫在汉代鼓吹和隋、唐各代的宫廷雅乐中均占有重要位置,盛唐之际还曾东传日本。古代排箫的形制与清代是有所区别的。唐、宋之前,排箫之音管从长到短依次排列,编结在一起,“其形参差,象凤凰之翼”。唐、宋以后,排箫逐渐演变成两边管长、中间管短的对称排列形制。
康熙五十二年(1713年),宫中开始大规模地制造乐器。用竹主要取自江南,仅箫、笛用竹,苏州和江宁两织造即备办了2,000根,后唯恐不够,又准备了5,100根。正如乾隆朝和硕庄亲王允禄在奏折中所言:“制造乐器则自康熙五十二、三年陆续颁付太常在案……康熙五十七年乐器俱已告成。”这件红漆描金云龙纹排箫很可能是这一时期所造。
すべてを表示
詳細を表示
推奨事項